古代的诗人文豪们写上一千年的诗词歌赋,也比不上今天的微博一天发出来的文字多。面对这样的情况,我们有点激动,又有点困惑。

在古代,手抄书是最主要的文化传播方式,对于一本好书,知识份子们人人都希望得而抄之,这一方面说明了古人们很有耐心,一方面也说明了信息的匮乏,纪晓岚可以主撰四库全书,这很了不得,但是要叫他去撰微信公众号文章辑录,我不相信他手下四千个人能抄的过来,更别说再加上贴吧,微博,论坛,网页了。

宋朝的某个技术员想成为行业大师,那么他只要知道去找梦溪笔谈,九章算术,就算摸着门道了。明朝的某个知识份子想学农业,那么去找水经注,农政全书,齐民要术等几本书就齐活了。古代某个行业的书一共也没多少本,学习的路径也很单纯。现在再也不是这样了,一方面,每天被动接收的大量信息已经让我们疲惫了,另一方面,也有太多无效或者错误的噪音需要我们去辨别。

我们的父辈们可以津津有味的看公众号的文章,拜营销号所赐,关注公众号也很熟练,但是一旦要下载个什么软件,就如临大敌,这并不怪他们,谁能想到,一个软件下载页面可以是这样呢?

也许你很容易的就可以辨别出,那两个硕大的,箭头会动的绿色的和蓝色的下载按钮都是假的,橘黄色的才是真的能够下载到软件的按钮,但是你的父母很可能不知道,他们多半会在这里犹豫很久,然后下载一个全家桶,莫名其妙的安装上一大堆软件,让电脑变的特别卡,后来三通电话打过来,叫你重装好电脑,这才算完。

在被动信息里游刃有余,一旦想主动去检索一些信息,就举步维艰,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呢?

一个代码问题,在百度贴吧上有答案,在知乎上有答案,在stackoverflow上面也有答案,你会去看哪一个?你会想到去看哪一个?stackoverflow是最好的吗?其实未必,可能官方文档里面早有解决办法。

你每天都用百度,你用过Google吗?无论是用百度还是用Google,你知道搜索语法吗?加上一个引号,可能搜索结果一下就从几十万个变成了几十个。

入职一家新公司,2个月后被拖欠了工资,知乎上有人发过该公司拖欠工资的帖子,工商局企业信用查询网站有该公司的不良记录,这些你了解过吗?或许你说我了解过,并不存在这样的情况,但是你有研究过这家公司的产品数据吗?这家公司的产品更新频率是更频繁了还是停滞了?这家公司的专利/商标申请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?这家公司的开庭公告有没有显示这家公司已经开始欠款了?

这些信息,不会主动到你面前来,需要你主动的去搜集,甚至去分析,才可能有自己的结论,对我而言,这些信息就是荷鲁斯之眼,它们和机密情报一样珍贵,不同的是,机密情报有007把守,而这些信息人人皆可获得。少有人尝试去了解这些信息。大部分人更愿意相信祖宗的经验,高僧的占卜,以及偶然听到的小道消息。

这个时代的信息太多了,但这反而让人难以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,当你想学一样东西的时候,能够准确的找到最好的教程,当你想了解一件事实的时候,能够准确的找到真相,当你遇到一个问题的时候,能够准确的找到解决方案,你就真是无敌于世了。我们需要的这些东西,并非不存在,而是隐藏在海量的不相关信息之中,不仅如此,更可能隐藏于表面的信息之下。你不仅要检索,还要会分析,但最重要的是,要有这样一种意识:一切皆为信息,信息能够帮助我了解一切。这一点至关重要。

前几天,我在马伯庸的小说里看到了一个词「大案牍」,意思是从大量的文书记录里,分析出关键信息。我觉得这个词很妙,它说的其实也是这种检索信息的意识和能力。我毫不心虚的认为,这种能力,是这个时代的屠龙绝技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
我的微信公众号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