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互联网或创业圈的人对奇绩创坛肯定不会太陌生,但其他行业的很多人则可能是第一次听说这个名字,在此我可以简单介绍一下,奇绩是一家带有孵化器性质的投资机构,每年春秋两季,奇绩会选择大约 50 个项目,对其进行投资,并在接下来的三个月内进行高强度的「孵化」,三个月后会组织一次面对数千投资人的大会(又被称之为 demo day),以尽可能的帮助这些创业项目在更多投资人面前混个脸熟,拿到下一轮融资。

奇绩的前身是 YC 中国,YC 成立于 2005 年,到现在已经投资了超过 3000 家公司,其中最著名的包括 Airbnb,Stripe,Reddit 等等,YC 在 2018 年进入中国,但一年多后因为各种原因宣布退出,此后 YC 中国的合伙人陆奇创办了奇绩创坛,继续以 YC 的方式进行在中国的事业。

提奇绩就不能不提陆奇,陆奇博士有华丽的履历和强大的资源, 横跨数十年中美两国互联网发展的黄金时期,举例来说,2017 年陆奇曾任百度 COO,就定下了聚焦AI 的战略,但随后因为许多原因离开,陆奇博士在百度内的口碑极佳,但作为外人,我对细节知之甚少,只是在这么早的时候就看到了 AI 的潜力并愿意下重注,这一点就足够人钦佩。

奇绩的流程很简单,填写一个(很长的)报名表单之后,会筛选两轮,然后进入面试,面试通过则会获得投资和后续的支持,没通过会鼓励你下次努力。

我在 2020 年我刚开始做面包多,报名了当年的奇绩,但是初筛就未得通过,21 年我又试了一下,依然在面试的环节挂了,面试是在线上进行,包括陆奇在内的四位合伙人一字排开,轮番提问,我觉得我回答的还行,但还是没过。22 年我本来不打算参加,但是当时我们已经开始做新的业务,并且和 AI 相关,奇绩的同学极力劝我报名,于是我又报名了一次,并最终通过,进入了 2022 年秋季的那一期。

我没记错的话,在投资方面,奇绩有一个标准的报价,以 30 万美元或等值人民币换取 7% 的股份,但是对少数阶段靠后或者数据已经起来的项目,也会协商估值和投资金额,我们并没有按照标准协议走,而是根据情况谈了一个新的价格,这并不常见,但是是可能的。

坦白说,我报名奇绩最大的目的就是拿钱,对其他的什么孵化,训练营,demo day 都没有什么兴趣,在我看来这是给钱之外的一些附加服务,属于可有可无的范畴,我就是抱着这个想法进入 2022 年秋季的那一期的。

签署协议后不久,就开营了,当天当期的所有项目的创始人,都聚集到奇绩北京的总部,闹哄哄一大堆人,先听陆奇的演讲,然后互相认识,分组,自我介绍,吃一顿自助餐,然后各回各家。

此后的三个月,我们每周都要线下去奇绩办公室一到两次,参加多个活动,包括 office hour(OH),group office hour(GOH),听嘉宾演讲等等,OH 和 GOH 是最重要和主要的内容,每周大概一两次,在 OH 中,我需要和包括陆奇在内的四位奇绩合伙人一对一聊天,说我的想法,问他们问题,会得到一些建议和帮助,GOH 则是十来个项目的创始人坐一圈,大家轮流汇报自己最近的进度,然后互相提问, 其中也会有一位奇绩的合伙人坐在中间主持,总的来说看上去很像学校课堂,老师带着一群学生巴拉巴拉讲话。

入营后不久,我们被要求对三个月后的 demo day 设定目标,这个目标对不同项目而言是不一样的,有的是产品上线,有的是拿到多少订单,有的则是获得多少用户,每周的讨论也会和这些目标挂钩。

总的来说奇绩的事情就是这些,但我想谈谈我在奇绩遇到的人。

被奇绩选中并不容易,就我那一期而言,大约有 6000 个项目报名,最终选择了 50 个,后来的几期报名的项目超过了 8000 个,最终入选的还是 50 个左右,可以称得上百里挑一,这些被选中的创始人,除了像我这样的非典型的创业老炮,大部分都具备这些特点:年轻,聪明,履历极佳(名校或名企),极富想象力。

和这些创始人相处是很开心的事情,事实上和聪明人相处总是愉快的,我自己是个 I 人,都能认识一些朋友,只要你长着一张嘴,就也会认识很多朋友,这些人和人的链接在奇绩的那三个月里是友好而表层的,但是其中的一些,会在之后的时间里悄然变化,成为一些更深的链接,我自己成为了一些校友(是的,大家会称之为校友)的客户,另一些则为我提供了及时的帮助,据我所知,还有一些更深度的合作和更牢固的友谊。

奇绩的这些项目,即便以我的角度来看,很多也都是天马行空有余而落地执行不足,加之创始人都是年轻人,甚至很多都还尚未离开大学,因此拉出去一通展示,很多人会有嗤之以鼻的心态,这些人明里暗里的表示,奇绩不太行,投的项目不落地,跑出来的没几个,大多数会挂。

我不能说他们是完全错的,从某个角度来说,创业尤其是科技创业,本身就是九死一生的事情,「大多数都会挂」是一个事实,但早期投资,不就应该去支持这些疯狂的理想,愚蠢的天才,不计后果的冒险,以及孤注一掷的决心吗?

奇绩今年正好是第五年,这五年也是资本环境从热闹走向寒冬的五年,当投资市场变得越来越谨慎,融资越来越像贷款,以至于中国创业者要么在国内弹尽粮绝,要么肉身出海谋求出路的时候,单纯还在每年进行足额足量的投资,把钱(虽然不多),给到那些初出茅庐,又野心勃勃的年轻创业者,这就足以表明奇绩的初心从未改变。

我跟我其他创业的朋友说,以前没有感觉,最近两年越来越觉得奇绩像是投融资界的白月光了,大家大笑,疯狂点头——一言以蔽之,我们后来在融资上吃了太多的苦头,回过头来才发现,奇绩填填表就行,合伙人和大家像校园里的相处模式是多么的美好。

奇绩是一家投资机构,当然最重要的是给钱,对我来说是这样,但是客观来说,那些数不清的对谈,围坐,问询,分享,对于那些首次创业的创业者来说,依然是有价值的,实质性的帮助是有的——如何融资,如何打造 PMF,如何找客户,如何避免风险,这些经验往往来自更有经验的人,但另一方面,我觉得更为重要的是,奇绩的创业者圈子,缓解了孤军奋战的孤独感,这里有大量的同类,我对分享没什么兴趣,既不爱说,也不爱听别人说,但我知道这群人的存在,也会觉得有点宽慰。

陆奇是奇绩的创始人,也是精神领袖,大家都称呼他 qi,我对 qi 的看法可能和大多数人不太一样,他正儿八经讲的话我不太记得住,我记得的是有一次我们在工区见面,他说他以前也会画画,小时候还得过画画的奖。我后来查了一下,qi 是 61 年出生的,六张的人了,这让我难以置信,因为我一直以为他四十多岁,还属壮年,没想到已经是退休的岁数了。

作为一个前辈,每个人从 qi 身上学到的东西可能不一样,我更多的是看到了一个可能性,一个人可以很纯粹,很拼的为一个理想而努力,直至六十多岁依然如此,这是何等尽兴的人生。

直至今日,我依然推荐所有第一次创业的创业者报名奇绩,从实际的角度来说,现在融资环境差到没边,找一个能投的机构真的太难了,而奇绩正是为数不多还在投的机构,从另一个角度来说,创业坑太多了,奇绩是真的能够帮你多少避免一些,此外还可以认识很多人,我是个 I 人,也认识了得有大几十个,如果你是个 E 人,那你认识的人可能可以比我多十倍,我说不好认识人有什么用,但对于年轻人,多认识点人总不是坏事。

三个月后,举行了 demo day,在一个巨大的会场,每个项目上台讲 2 分钟精心准备的 PPT,然后回到自己的展位,等待投资人 的光顾,聊得好就加个微信,然后后面再约,聊的不好就换一个,这是一种理想又直接的匹配方式,我当天加了 200 个投资人,把接下来一个月都排满了线上线下的会议,当然,最后没一个要投我。

这其实也是创业者面对的现实,创业者应当对此泰然处之,也有同期校友融资的消息传来,但这三个月结束了,大家都纷纷归于自己的生活,继续开发,销售,融资,碰壁,转型,死亡以及重生。

这就是我在奇绩的三个月,与其说我学到了什么,不如说我看到了一些可能性,感受到了一些生命力,人没必要非得学到点什么才满意,所以我挺满意的。


我的微信公众号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