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看书最猛的时期应该是小学,平均2,3天能看完一本,什么连环画,世界名著,人体解刨图鉴,统统一把梭,这种劲头在上了初中之后开始减退,主要原因是我交的朋友多了一些,不像小学那么自闭了。不过总的来说,即便是我阅读量最小的大学时期,也比我工作之后勤勉多了。

19年上半年,我完整看完的书只有六本:「苏东坡传」,「棺材舞者」,「写作这回事:创作生涯回忆录」,「老旦是一棵树」,「华氏451」,「经营的本质」

苏东坡传看得最久,断断续续看了2,3个月,从18年末就开始看,越看到后面越舍不得看完,每天打开 Kindle 看几页这样,但终究还是看完了,这件事我自己也觉得不可思议,毕竟这只是一本传记,而不是一本小说,没有扣人心弦的情节,也没有宏伟的时空设定,从故事性上说,它不是那么有趣,从有用的角度,它更是一本「无用」的书,靠它致富是无望的,也学不了什么厉害的技能。

但说来奇怪,林语堂的笔,居然就写活了一个人,看苏东坡传的时候,不像在看书,而像在跟苏东坡聊天。总的来说,古今中外的人们对于苏东坡的赞美之词已经数不胜数了,但是当你从林语堂的笔下了解到苏东坡,进而再去搜集苏东坡的诗词策论(有专门的网站做这样的事)之后,你竟然会发现,他不仅当之无愧,而且有一种难以描述的魅力。

我脑中总是会想到嘉祐元年的春天,苏东坡和他的家人一路沿江东下,看到的是怎样秀丽的蜀地风光,那是我一千年前的故乡。这么想着的时候,一下回过神来,北京地铁六号线嘈杂的人声就一下灌入耳朵,报站音说青年路到了,于是我左挤右挪,灵活而不失礼貌的顺利离开车厢。

棺材舞者是杰夫里·迪弗的推理小说,我不确定我高中时候有没有看过,毕竟那个时候很迷推理小说,我记得那时候认准了新星出版社的书,同学之间互通有无,往来借还,成为了课间饭后的重要消遣。棺材舞者是一本很欧美的小说,看的感觉像在看一部不老套的电影。一般看推理小说,多数人会早早开始盘算谁是凶手,但棺材舞者巧妙的避开了这一点,从这个角度上来讲,它更像是悬疑而非推理,不过结局还是很出人意料,值得一看。

「写作这回事」是史蒂芬金的自传,这是一本教科书般的。。教科书?这本书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太真诚了,没有什么花哨的写作技巧,也没有成功前的苦情,斯蒂芬金有一段不是很顺畅的经历:买不起打字机,于是总是到地下室里投一毛硬币到投币打字机,然后在接下来的半小时里快速的写几十张纸(我第一次知道以前还有这种机器),如果写的太少,这一毛钱就很亏。很难想象,写像闪灵这种惊悚恐怖的小说家,在写自己如何创作的时候是如此轻松诙谐,这有一种看林正英脱下道袍做直播教你烹饪东北乱炖的感觉。

老旦是一棵树,是一本短篇小说集,里面的每一个故事,我都非常喜欢,这些故事让我想起了第一次看莫言的小说的感觉,那是一种来源于中国乡土的,魔幻又熟悉的味道,而且更加黑暗,更加血腥,从某种角度来说,更加无力。这些故事被作者用一种冷峻的笔调写出来,让人感觉既割裂又血脉相连。这绝不是一本你读完之后能带着微笑入睡的书,不仅如此,可能还会让你做噩梦,但何其幸运,能读到此书。

华氏451是很有名的书了,机缘巧合,它成为了反乌托邦三部曲中我最后一本读的书,但这样不能说不好,如果没看过美丽新世界,可能会对华氏451的世界不能足够理解,看完美丽新世界的时候我在想,我宁愿生活在独裁统治之下,也不愿意生活在一个人人都被蒙蔽的人人都自我满足的世界里,当然,现在看来这两种状态其实是互相依存的,但华氏451度设想了一种最可怕的可能:人们自愿选择让自己被蒙蔽,人们也自愿选择被独裁。这本书是很久以前写的,但我惊讶的发现,里面的很多猜想居然正在应验,也许是「日光之下无新事」,也许是「我们必将走向毁灭」,谁知道呢?

我一直觉得人得偶尔想一下宏观的东西,一直局促的活在自己的世界里,怪难受的。人类前途,宇宙命运,时间尽头,这是我隔三差五就要拿出来捋一捋的东西,当然什么都不可能捋得出来,但我每次捋完之后都会排便顺畅,安睡一晚。

在我一个做投资的朋友的推荐下,我看完了陈春花的「经营的本质」,总的来说这是我这半年看的最无聊的一本书,这本260页的书,可以用6个字来概括:跪舔你的客户。我不能说这本书没道理,这本书从许多方面论述了「了解用户需求」,「为用户做好服务」,「为用户创造价值」等等的重要性,但是和很多商业书籍一样,此类书籍大多数问题在于,作者误以为中国有一半以上的人都在上市公司当CEO,他们热衷于分析亚马逊,丰田,腾讯,阿里巴巴等公司的「成功秘诀」,我没有对作者不敬的意思,但我想,如果有一本专门写失败案例的书,我会觉得更有价值。

下半年没别的指望,把「代码大全」,「追忆逝水流年」和「克苏鲁全集」看完我就心满意足了。


我的微信公众号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