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灵鸡汤在多年前曾经是一个很好的词,我们抱着一本本心灵鸡汤度过漫漫长夜或漫漫旅途,看完之后往往会合上书页,抬头四十五度仰望天空,带着吃饱喝足的会心笑容。

但随着年龄的增长,见识的丰富,接触到的世界越来越真实,我们才知道,心灵鸡汤是不真实的,它甚至是有害的。心灵鸡汤从某些故事中总结出道理,并试图告诉你这些道理能够应用在每一个人的生活上,它机械的区别好与坏,正确与错误,聪明与愚蠢,并标签化人群,但是,世界绝对不是这个样子的。每个人都很独特,每件事都很独特,并不存在这样一种放之四海皆准的道理,生活对任何人都非易事。如果勤奋一点就能当爱迪生,如果对员工好一点就能当松下杏之助,如果四点钟起床就能当科比,那对不起,我已经是钢铁侠了。

幸运的是,在互联网的帮助下,我们获取信息比任何时候都要容易,因此我们很轻易的就能识破鸡汤的阴谋,阴谋这个词用的不好,因为鸡汤其实并不是要毁灭世界的,它就只是一碗鸡汤而已,看上去温暖,然而无用。但不幸的是,在互联网上,一种新的鸡汤正在崛起,人们对此趋之若鹜,丝毫不觉得这是鸡汤。

这种新的鸡汤,我称之为媚俗的鸡汤。

这种鸡汤的发源地大约是知乎,豆瓣,以及煽风点火的微博。老鸡汤让人们觉得有用,大都是因为讲了一些貌似很可靠的故事,然后从这故事中引发出一些道理,由于这故事是可信的,而引发道理的过程看上去也说的通,所以被大多数人接受,我其实很理解喜欢老鸡汤的这群人,因为大家都有脆弱的时候,这些时候也需要一些温暖的东西,至少看上去温暖的东西,说来不怕你笑话,我高考那会,也在被子里看了一些诸如『高考状元的学习秘笈』之类的玩意儿。当然我并没有考好,但总的来说,老的鸡汤之所以对人有吸引力,是因为有个好故事。

新的鸡汤则是基于媚俗的,基于人内心深处对于『跟不上别人』的恐惧,说白了,就是担心自己逼格不够。读书一定要买kindle,混的好一定要出国,写代码就要mac,文艺青年应该听民谣,耳机要一千块以上的才好,跑步就要亚瑟士新百伦,大学生打工是没有价值的,这个世界全看脸,有没有觉得这些论调你很熟悉?类似的主题长期占据了知乎的热点和我的个人timeline,这些统统都是鸡汤,只不过,看上去一点也不像鸡汤。

草坪上有一群孩子在大笑着奔跑,人们正常的反映当然是觉得感动,觉得温馨等等。但一个人可不可以面对这样的场面无动于衷,或者感到厌恶?这当然是可以的,但是大家会觉得,面对这样的场面无动于衷的人是冷血的,至少是不正常的,由于担心自己被看成那个不正常的人,于是看到小孩和草坪的场景就会表现出感动、温馨的反应,以求得那种融入人类集体的安全感,而这个,米兰昆德拉说,就是媚俗。

当我们说一个东西是鸡汤的时候,我们想表达的意思应该是,这个东西看上去有用,但实际上是没用的,照此来做,甚至是有害的。那为什么我们会去想要照着做?大概就是因为媚俗,如果大家都说iphone好,那么我不说iphone好,就会被认为是傻逼,这个时候iphone好不好已经不重要了,因为我需要大家说我是聪明逼。为什么大家都说iphone好而不说中兴华为好?一部分的原因是它贵,换句话说,它的逼格高。当然,我并没有否定iphone确实好的事实,事实上我也用的iphone,可是并不是每一件高逼格的东西都是有真材实料的。

追随逼格,是所有人无法否定,也无法摆脱的天性。以逼格高来吸引人的鸡汤,就是媚俗的鸡汤。

年入百万的金融圈新贵跳出来说,时间是最宝贵的财富,你千万别为了几百几千块去打没有价值的工,而要读书,要享受生活,这是最好的投资。于是在同一个社区的另一些地方,少年们跳出来哭闹,我全家月入2000,但我想要一个mac来学习编程有错吗?我想去国外旅行看世界有错吗?

网络时代,信息比任何时候都要透明,但是比任何时候都不对称。人们想要融入那个看上去更高级更成功更有逼格的圈子,因此追逐这些圈子发散出来的信息,但是这些信息,并不适用于你,说实在的,并不适用于大多数人。

你满眼看到的都是高富帅,百富美,八块腹肌,年薪百万,研究生博士后,他们来讲道理,说经验,提建议,他们让你看到了你未曾看到的世界,因此你发自内心的恐惧落后,毫无保留的希望能够变成他们那样,你害怕被这样一群比你更厉害的人嘲笑,于是你学着像他们那样生活。

但这却是错的,因为你并不是他们。那一套道理,在很多地方行不通。

我始终相信,『变得更好』是让这个世界前进的美好动力,但是,一定不可以急功近利,饭总是要一口一口吃的,虽然我的一口当别人的很多口,但我只是变得更胖一点点,而健康的成长是没有捷径的。鸡汤是可以喝的,不过如果当饭吃,那就不好玩了。但更糟的是,把这些鸡汤当作药,当作仙丹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
我的微信公众号~